現代農業市場現狀缺乏有力品牌產生。歸根結底是從個體農民的形式再到現代化農業生產的一個過程,缺乏市場意識,缺乏市場生產和規范農業生產的需求以及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的農產品生產概念。因此,中國農產品的銷售仍保留在農產品貿易中。在農產品流通中,缺乏品牌定位,因此很難提高品牌溢價。作為農產品的原材料,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那么,農產品如何真正實現品牌塑造呢? 我們認為應該關注以下三個問題,即我們談到標題中的三個火槍手,一個都不能少。
一、農業產業定位
為了體現農產品的規模化,政府可以按照當地的區位優勢確定核心產業,“一縣一品”等思路值得借鑒,比如甘肅秦安的蘋果產業,經過多年的政策引導與鼓勵,種植面積達到61.37萬畝,產值達18.93億元。
二、公共品牌的宣傳
要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首先需要解決公共品牌的認知。比如中國枸杞之鄉、中國百合之都等,都是政府在地域品牌和公共品牌上做的宣傳只有,通過政府推薦、產業協會的宣傳來提升地域品牌的影響力,才有助于市場對產品品牌的認知。
三、企業對品牌的包裝與宣傳
和公共品牌相比較,產品品牌屬于經營主體,是要真正面對市場的。因此經營主體要對農產品進行品牌化改造。具體工作如下:
(1)品牌名稱要響亮
品類名稱不等于品牌名稱,不能總在農產品包裝上印“寧夏枸杞”,關鍵要在寧夏枸杞這個品類中取一個屬于自己的響亮的名字,簡單易記,利于傳播,能快速讓消費者明白你的與眾不同。
(2)產品訴求點提煉
訴求即賣點。農產品是不能講功效的,所以不要在農產品上寫那么多功能和作用,而應該尋找自己產品差異化的特征,以簡短的文案表達出來,提升自己品牌的優勢所在。
(3)時尚簡約的產品包裝設計
農產品的包裝設計不能停留在簡單粗暴的階段,規格、容量、包材都應該有講究,還要考慮包裝在運輸和消費者拆去中的便捷性。產品包裝是一個涉農企業軟實力的標志,公司經營如何,是不是討人喜歡的品牌,從包裝上一看便知。
(4)獨特的銷售渠道
渠道就是農產品流通的場所,品牌化的農產品面對的是終端市場而不是貿易市場,因此要選擇合適的銷售渠道,切不可成為大通貨渠道,因為品牌化的農產品不僅僅對消費者而有選擇,對渠道也有選擇。
農產品的質和量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很好的質,就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沒有量,就永遠走不遠。所以科學種植,規模種植才是農產品的發展之道。
最后,只有保證了質和量。再加上地域特色的優勢,再通過政府,媒體,互聯網等多種途徑宣傳,才能打造好品牌,做出好的農產品品牌。